无聊时刻,人便成了思想的困兽。
人向来憎恶无聊,视之为生命的浪费。殊不知,正是这无聊的罅隙里,思想的种子才得以生根发芽。人们惯于用种种消遣填满时间的沟壑,生怕空下来一刻,无聊便乘虚而入。于是,手机、短视频、社交软件便成了现代人的"无聊消解剂",吞下去,片刻的欢愉过后,却愈发空虚。
无聊并非可憎之物。古之哲人,常于枯坐中得大智慧;今之凡人,却在忙碌中失却了思考的能力。无聊是一面镜子,照见人内心的荒芜。当外界的喧嚣戛然而止,内心的声音才开始显现。可悲的是,大多数人惧怕这种声音,宁愿淹没在无意义的嘈杂中。
我见过一个青年,在地铁上无聊至极,竟摸出一本《庄子》来读。旁人投以异样的眼光,他却浑然不觉。这倒是一种高明的无聊消遣法。无聊时读书,犹如在沙漠中掘井,看似徒劳,却可能掘出思想的清泉。
无聊本无好坏,端看人如何应对。将无聊时刻转化为深度思考的契机,需要勇气与智慧。这勇气是不随波逐流的定力,这智慧是于虚无中创造意义的能力。
人生在世,无聊时刻总比欢乐时刻多。与其逃避,不如直面。无聊中藏着思想的矿脉,只待有心人去开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