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代社会最令人啼笑皆非的现象莫过于"内卷"已经演变成了一场全民行为艺术。人们像被编程的机器人,在同一个跑道上疯狂原地踏步,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到匪夷所思的地步。
教育领域的内卷堪称行为艺术的巅峰之作。小学生的作业本要贴上彩色标签分类,数学题必须用三种解法作答,连美术作业都要配上千字创作说明。某家长群里曾流传一张照片:一个三年级孩子的手工作业——用牙签搭建的埃菲尔铁塔,旁边附有二十页的制作报告。这哪里是培养创造力?分明是在批量生产PPT高手。
职场内卷更是荒诞剧的绝佳素材。下班时间成了演技比拼时刻,明明工作已完成,却要假装忙碌到深夜。某互联网公司的清洁阿姨说,她经常要等凌晨两点才能打扫办公室,因为总有几个员工对着黑屏电脑"加班"。更讽刺的是,有人开发了"假装加班"APP,可以自动生成敲键盘音效和随机点亮显示器。
就连相亲市场也未能幸免。简历式交友盛行,人们把身高体重、年薪房产、星座血型明码标价,活像超市里的商品。有位姑娘的相亲简历上赫然写着:"擅长五种乐器(钢琴考级证书遗失)、掌握四门外语(其中三门是方言)"。这种精心设计的凡尔赛文学,让本该浪漫的相遇变成了荒诞的拍卖会。
在这场全民行为艺术中,我们既是演员也是观众。当社会评价体系越来越单一,当"比别人强一点"成为唯一的人生KPI,这种群体性行为艺术就变成了现代版的西西弗斯神话——我们推着石头上山,不是为了到达山顶,只是为了不让石头滚落。或许该停下来想想:我们到底是在生活,还是在表演生活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