**比如“人设式社交”**——朋友圈里永远有人在演《小时代》。早上必发咖啡配英文书,中午是轻食沙拉配“自律给我自由”,深夜突然来句“你见过凌晨四点的城市吗”配一张电脑加班图。仔细一看,那本英文书是淘宝拍照道具,轻食吃完立刻点了炸鸡外卖,加班照的电脑屏幕反光里还映着综艺节目。有个朋友坦言:“我P图半小时就为了等那句‘宝贝你好美’的评论。”现代人的社交,活像是在不同平台开个人演唱会——微博是愤青专场,小红书是名媛剧场,朋友圈是岁月静好纪录片。
**还有“焦虑产业链”**——有人专门负责制造焦虑,有人立马递上解决方案。你刚刷到《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》,马上跳出《三天学会Python实现阶层跨越》;这边闺蜜说“最近皮肤好差”,那边就有人推荐“抗糖护肤+医美套餐”。最绝的是连放松都变成了KPI——正念冥想要计时,睡眠质量要评分,连散步都得用APP记录“成就”。仿佛活着就是参加一场永远不能停的超级马拉松,路边还站满了给你递功能饮料的商贩。
**更别说“速食文化”了**——感情能“三天脱单”,知识能“五分钟带你看完电影”,连读书都有“听书APP帮你划重点”。上次看到个广告更绝:“每天十分钟,一个月成为哲学家。”我心想要是哲学这么容易,苏格拉底何必整天在街上跟人吵架?结果试听了五分钟,主播用励志演讲的语调说:“柏拉图告诉我们——心中有光,脚下有路!”听得我差点把手机扔了。
这些现象背后,其实都是现代人在新旧生活方式交替中的纠结。我们一边嘲笑这些套路,一边又忍不住跟着跳——因为怕错过、怕落后、怕被贴上“不努力”的标签。
不过说真的,偶尔从这些戏里跳出来还挺爽的。比如昨天我就在朋友圈发了张薯片配肥宅快乐水的照片,配文:“今天的人设是快乐废物。”结果点赞数量创了新高。看来大家累的不只是卷,更是装。也许最好的活法就是——该努力时认真努力,该躺平时安心躺平。毕竟生活不是社交媒体,不需要每个镜头都打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