昨天下午就是这样。我明明记得把钥匙放在书桌上,出门时却怎么都找不到。把书包倒了个底朝天,翻遍所有口袋,连床底下都爬进去看了三遍——没有。急得我满头大汗,差点要把沙发拆了。最后绝望地放弃,决定走路去办事。你猜怎么着?就在系鞋带的时候,钥匙好端端地躺在鞋柜上,那个我经过至少五次的地方。
这种事发生得太多了。想不起某个演员的名字,脑子里像有层毛玻璃挡着,越想越模糊。等晚上刷牙时,名字突然就跳出来了。要写报告时死活找不到的参考资料,隔天却在翻其他文件时自动现身。
这让我想起小时候玩过的“大家来找茬”。你越盯着看,越看不出差别;要是瞥一眼别处再回来看,差异立刻就跳进眼里。现在的搜索引擎也是这样——太精确的关键词反而搜不到,换个模糊的说法倒能找到。
也许我们的大脑里也住着个调皮的孩子,你越是郑重其事地找他商量,他越要躲猫猫。等你放松下来,哼着歌做别的事,他才肯把藏起来的宝贝拿出来,还一脸“你刚才在找这个吗”的无辜表情。
所以现在,遇到找不到的东西,我不再和房间较劲了。会给自己泡杯茶,看看窗外,或者整理下书架。很奇怪,这种“不找”的态度,反而让很多东西自然而然地回到了我身边。这大概就是生活的某种幽默感吧——当你不再执着地握紧双手,世界反而会把更多东西轻轻放在你的掌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