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几日天热,空调开得勤,夜里便总听见外头压缩机嗡嗡地响,像一头温顺的兽,在窗外不眠不休地喘着气。这声音让我想起小时候的夏天。那时没有空调,只有一把蒲扇,祖母一下一下地摇,风是断断续续的,带着植物和体温的气息。热得实在睡不着,便搬了竹床到院子里,数天上的星星。那时的等待是具体的,等一阵风来,等一片云过,等月亮移到槐树梢后面去。现在呢,手指一动,一个清凉、均质的世界便立刻包裹了你。方便是极方便的,只是那种与自然讨价还价的、带着微微焦灼的期待,却再也没有了。
科技给我们的,似乎总是一种“替代的体验”。前些日子,我在一个极逼真的虚拟博物馆里,看完了整场文艺复兴的画展。手指滑动,可以看清每一道笔触的裂纹;放大,再放大,连颜料细微的颗粒都纤毫毕现。这体验无疑是完美的,甚至比挤在人群里踮着脚尖看,要完美得多。可不知怎的,我总怀念起那年在小镇美术馆,看一幅真迹。展厅里光线昏黄,空气里有淡淡的霉味,那画布的纹理,油彩的厚度,以及隔着玻璃都能感受到的、时间沉淀下的温润光泽,是任何高清像素都无法传递的“灵光”。我们似乎得到了一切,却又像隔着一层无比光滑的玻璃,触碰不到那个世界的体温与呼吸。
这倒让我瞎想起来。科技的进步,像一条奔流不息的大河,载着我们不由自主地向前。它许诺效率,许诺舒适,许诺一个纤尘不染的未来。我们欣然接受了这一切,却也悄悄交出了些什么——或许是等待的耐心,或许是亲身体验时那一点点不完美的真实感。我们与万物之间,多了一层精致的“中介”。我们不再直接感受风,而是感受空调模拟的风;不再直接观察星辰,而是在屏幕里浏览星图。
这并非抱怨,只是一种朦胧的感触。我想,科技的善,大概不在于它能多么完美地替代真实,而在于它能否为我们腾出片刻的闲暇与安宁,让我们有机会放下它,再去真切地听一夜雨,看一次日落,或者,只是发一场无所事事的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