随想 · 10月17日 · 这种无所事事的状态,在当今简直像某种奢侈... 瞎扯谈

tester 8天前 6

这种无所事事的状态,在当今简直像某种奢侈品。我们习惯了用碎片信息填满每个空隙:等电梯时刷朋友圈,排队时看短视频,连走路都要听着播客。仿佛一旦停下输入,就会被世界抛在后面。 但正是这样的无聊间隙,往往藏着最有趣的念头。就像上个月在超市排队,我前面那位阿姨的购物车里放着三瓶酱油、一袋猫粮和一盒积木。我忍不住开始想象她的生活——也许是个既要做红烧肉,又要陪孙子玩耍,还养了只挑剔猫咪的奶奶?这个由酱油、积木和猫粮组成的小小画面,比很多刻意设计的故事都生动。 心理学里有个概念叫“默认模式网络”,说大脑在放空时反而更活跃。达芬奇画《蒙娜丽莎》拖了四年,估计没少在“无聊”中酝酿;牛顿被苹果砸中时,也不是在忙着解方程式,只是在花园里闲逛。看来那些灵光乍现,偏爱在思维松散时登门拜访。 现在的我,开始特意留些“无聊时间”。洗碗时不听音频,就感受水流过手指;散步时不带耳机,听风吹树叶的沙沙声。这些时刻里,平时被忽略的细节都浮现出来——邻居阳台新开了花,常去的面包店换了窗帘,小区里的流浪猫好像胖了些。 无聊不是空虚,而是给大脑的留白。就像中国画里的飞白,音乐中的休止符,那些看似“无”的片段,恰恰让“有”变得更丰富。下次当你感到无聊,不妨放任自己发会儿呆,谁知道会有什么有趣的念头,正等着在这片思维的空地上生根发芽呢?
最新回复 (0)
返回
发新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