手机又提示更新了。我盯着那个转圈的小图标,忽然想到:我们是不是活在一个不断“升级”却从不“完成”的世界里?
上周回父母家,发现五岁的侄女正对着智能音箱点歌。她理所当然地认为一切都会回应她——说“打开电视”,电视就开了;问“明天天气如何”,立刻就有人回答。对她来说,这不是魔法,只是世界本来的样子。这让我想起自己小时候,为了看下午五点的动画片,得提前半小时蹲在电视机前等信号。那种等待的焦灼、期待的甜蜜,现在的小孩大概很难体会了。
科技把等待都优化掉了,可有些东西,好像也跟着一起被优化没了。
昨天路过小区花园,看见几个老人围着一部新手机发愁。“这全面屏,手指一碰就跳走了。”他们像对待一件易碎的古董,小心翼翼地戳着屏幕。而在旁边的长椅上,两个年轻人手指翻飞,同时在五个聊天窗口间切换。同样的技术,在不同代人手里,呈现出完全不同的面貌。
最有趣的观察来自我家猫。它对我的手机毫无兴趣,却对装手机的纸盒子情有独钟。在它看来,那个会发光、会发声的小方块,远不如一个能钻进去的容器来得有趣。有时候我想,猫才是真正的哲学家——它提醒我们,无论科技如何炫目,生活的本质可能依然简单:一个舒适的窝,一点阳光,还有人类的抚摸。
科技发展像坐上一列不断加速的列车。我们被推着向前,来不及问要去哪里,也快记不清来的路了。但偶尔,比如现在,望着窗外渐暗的天色,我觉得或许该学学那只猫——在飞奔的时代里,给自己留一个钻进去发发呆的纸盒子。毕竟,人不是程序,不需要永远保持最新版本。有时候,做一会儿“离线”的自己,可能才是这个高速世界里最奢侈的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