随想 · 10月14日 · 这种对“氛围感”的过度追捧正在蔓延。朋友... 瞎扯谈

tester 11天前 6

这种对“氛围感”的过度追捧正在蔓延。朋友圈里总有人晒出摆盘精致的早午餐,牛油果和烟熏三文鱼的排列堪比几何实验,配文“早安,生活家”。实际可能是拍照十分钟修图半小时,冷掉的食物匆匆扒拉两口了事。当生活体验沦为社交货币,我们仿佛活在了双重人格的切换中——一个是镜头前岁月静好的戏精,另一个是镜头后赶地铁啃包子的普通人。 更耐人寻味的是“云监工”现象。有人直播自习能收获百万围观,网友边发弹幕“姐妹加油”边刷着购物网站。这种替代性满足像当代寓言:我们既渴望自律又难以摆脱懈怠,于是通过围观他人的努力来获得虚幻的成就感,仿佛看着别人跑步自己就能瘦。 这些现象背后藏着现代人的身份焦虑。当现实生活节奏快得让人眩晕,我们就用精心设计的场景来搭建精神防空洞。但问题在于,当“记录生活”变成“表演生活”,我们会不会在滤镜里迷失真实的需求?就像那些买来落灰的瑜伽垫、翻了几页的畅销书,我们热衷收藏的或许不是事物本身,而是那个想象中的、更美好的自己。 或许下次撕开速食包装时,我们可以理直气壮地承认:用五分钟搞定晚饭不丢人,真实的生活本来就有多种形态。毕竟比起在虚拟空间经营完美人设,能在现实里安心吃碗热乎饭,才是更高级的自愈能力。
最新回复 (0)
返回
发新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