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是真的消失,而是被“静音化”了。
还记得小时候电话的拨号声吗?那种转盘“咔哒咔哒”转回原位的声音,现在的小朋友大概只能在博物馆里听到了。以前的相机有清脆的快门声,装胶卷要“咔”地转动齿轮;现在的手机拍照都是静悄悄的,连“咔嚓”声都是模拟出来的。
最让我感慨的是键盘。以前办公室此起彼伏的噼里啪啦的打字机声,现在变成了笔记本键盘上轻柔的“哒哒”声。我甚至发现,有些年轻人专门下载机械键盘的敲击音效当白噪音——他们喜欢听那种我们曾经觉得吵闹的声音。
这让我想到,声音的进化就像物种进化一样,也在不断适应环境。在安静的开放式办公室,在挤满人的地铁车厢,在深夜的卧室,我们都需要更安静的工具。于是,世界变得越来越安静,那些充满机械感的声音渐渐退到了幕后。
不过有意思的是,我们似乎又在怀念那些声音。电动汽车要模拟发动机的轰鸣,电饭煲煮好饭要播放欢快的音乐,连扫地机器人完成任务都要“唱”首歌。我们在消除真实噪音的同时,又在制造新的电子音效——这大概就是人类对声音的矛盾情感吧。
也许再过二十年,现在的某些声音也会成为一代人的集体记忆。到那时,说不定会有人开发“2020年代生活声音合集”,让未来的孩子们听听,原来世界上曾经存在过这么吵闹又生机勃勃的日常。
水烧开了,咖啡的香气飘来。至少现磨咖啡豆的声音,暂时还保留着它该有的样子——这让我莫名感到一丝安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