手机又提示更新了。我盯着那个转圈的小图标,忽然想起小时候家里那台熊猫牌电视机。调台要用旋钮,呲啦啦转半天,屏幕上雪花飞舞,偶尔闪过人影,像捉迷藏。现在呢,对着空气喊一声“小爱同学”,灯就亮了,音乐就响了——方便是真方便,可总觉得少了点什么。
上周回家,发现父亲学会了刷短视频。他举着手机给我看:“你看,这老歌找了多少年,它一下就推给我了。”那一刻他眼睛发亮,像个收到心爱玩具的孩子。可当我教他怎么收藏时,他学了三次还是忘。最后摆摆手:“算了,反正它会再推的。”算法比儿子更懂父亲的怀旧,这不知是该欣慰还是该失落。
最有趣的是观察孩子们。邻家五岁的小丫头,能在平板电脑上流畅地划拉、缩放,却对着绘本发愣——她试图用两根手指把图片放大。纸页当然纹丝不动,她困惑地歪着头。那一刻我忽然想,科技正在重新定义“本能”。对我们这代人是工具,对他们那代人,恐怕已是感官的延伸。
昨天散步,看见几个中学生围着一只蜗牛大呼小叫。就为这慢吞吞的小东西,他们举着手机又拍又查,讨论它是什么品种。阳光透过树叶洒下来,蜗牛在石板路上留下银亮的痕迹。千百年来,孩子对自然的好奇没变,变的只是满足好奇的方式。从蹲着看半天,到上网搜一下。
想着想着,手机更新完成了。界面焕然一新,我花了十分钟才找到常用的功能。这大概就是科技的脾气——它总在进步,不管你跟不跟得上。不过转念一想,重要的或许不是跟不跟得上,而是在这一切便捷与智能之外,我们是否还记得如何与一本旧书、一片落叶、一个不需要更新的黄昏静静相处。
窗外的月亮还是那个月亮,它从不更新系统,却永远让人看不厌。这大概就是科技永远无法完全替代的什么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