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话听着耳熟,我们似乎总爱用“人性本善”或“人性本恶”这样简单的结论来解释一切。可人性真的能用“本善”或“本恶”说清吗?
想起上周在地铁里,早高峰的车厢挤得像沙丁鱼罐头。一个抱小孩的女士站在门边,坐着的年轻人纷纷低头看手机——那专注程度远超平时。就在我以为要见证“人性冷漠”时,靠窗的小伙子突然站起来:“您坐这儿吧。”很轻的一句话,却让周围几个人不约而同地松了口气。原来大家的“专注”里都藏着不安。
这种微妙的矛盾无处不在。朋友曾抱怨邻居总在楼道堆放杂物,可疫情封控时,也是这位邻居把富余的菜分给大家。同一个人,既能斤斤计较,也能慷慨相助。
我倒觉得,人性更像一块调色盘,底色说不上是哪种单一颜色。上面既有温暖的亮色,也有灰暗的色调。自私、利他、宽容、嫉妒、勇敢、恐惧——这些特质同时存在,比例不同,排列组合更是无穷。所谓“好人”与“坏人”,不过是看哪种颜色在哪个时刻占据了画面中央。
环境就是那支调色笔。舒适时我们容易展现温和,压力下阴暗面可能浮起。就像疲惫时更容易对家人不耐烦,而一个鼓励的眼神又能让我们重拾善意。
所以不必急着给人性下定义。理解它的复杂,反而让我们更懂得如何调配自己调色盘上的颜色——在灰暗蔓延时主动添一笔亮色,在容易自私的场合选择慷慨。
离开咖啡馆时,我特意为后面的人扶着门。他愣了一下,笑着道谢。这个小小的善意传递让我想起:也许人性最美妙之处,不在于它本来是什么样子,而在于我们可以通过每个细微的选择,让它变成什么样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