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的朋友小张,现实中顿顿外卖拼红包,上周末却连续发了九宫格精致下午茶,配文“慵懒的午后需要一点甜”。后来他悄悄告诉我,那些照片是在咖啡馆角落拍的,只点了一杯最便宜的美式——因为“需要营造生活品质感”。这让我想起地铁上那些永远戴着头戴式耳机的年轻人,虽然耳机里可能根本没放音乐,但那个造型一摆,瞬间就有了“生人勿近”的气场。
更绝的是“云养娃”现象。小区里王阿姨的孙子明明在老家由爷爷奶奶带,但她的手机相册里全是育儿知识、早教心得,每天在妈妈群里侃侃而谈,不知道的还以为她是育儿专家。有次说漏嘴才知道,那些知识全是网上复制粘贴的。
这些表演背后,藏着个有趣的心理悖论:我们既害怕被忽视,又渴望保持神秘;既想展示独特性,又在不自觉中活成了同款模板。就像每个人都在参加一场看不见的考试,考题是“如何让自己看起来过得很好”,而阅卷人,是通讯录里那些可能三年都没说过话的“好友”。
但最荒诞的或许是,当表演成为常态,真实反而显得格格不入。上次我在同学群说“今天加班好累”,瞬间冷场,直到有人抛出度假照片才重新热闹起来。你看,在这个情绪需要精心包装的时代,连疲惫都需要勇气。
其实吐槽这些,不是要批判什么。只是偶尔会想,如果我们把经营人设的精力分十分之一给真实的生活,把修图的时间用来好好吃顿饭,这个世界会不会可爱得多?毕竟,精心雕琢的表演再完美,也比不上那个窝在沙发里、穿着睡衣、素颜大笑的瞬间来得动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