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让我挠头的,就是这“人均焦虑”现象。打开App,满屏都是“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”、“30岁前必须实现的财务自由”。好家伙,看得我心头一紧,赶紧点了个外卖压压惊。这感觉就像所有人都在参加一场看不见的马拉松,发令枪响没听见,但身边的人都嗖嗖地跑没影了,就剩你还在原地系鞋带。其实吧,人生又不是标准化生产线,为啥非得用一个模子去卡呢?有人22岁就毕业了,但等了五年才找到好工作;有人25岁就当了CEO,却在50岁去世了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时区,真没必要活成“别人家孩子”的复制品。
再说说这社交媒体的“精致人设”。朋友圈里个个都是生活美学大师,早餐是牛油果配全麦面包,下午茶必须是在某个网红咖啡馆的角落,配文“偷得浮生半日闲”。我一度怀疑,是不是就我一个人在家穿着睡衣,顶着三天没洗的头,对着外卖盒里的麻辣烫傻乐?后来我悟了,这就好比天鹅游泳——水面上姿态优雅,水面下俩脚掌扑腾得都快抽筋了。我们看到的,永远是别人想让我们看到的那部分。真实的生活,谁不是一边吐槽一边硬着头皮过呢?
还有购物节,那套路深得堪比马里亚纳海沟。什么预付、定金、满减、跨店优惠,算下来比我当年高考数学题还难。一顿操作猛如虎,最后省了两块五。我严重怀疑,各大平台的算法团队里,是不是潜伏着当年奥数班的精英,专门负责让我们在“省钱”的路上越花越多。
有时候觉得,我们就像一群被时代洪流裹挟着往前跑的小仓鼠,在信息的滚轮上跑得呼哧带喘。但吐槽归吐槽,该乐呵还得乐呵。我的应对策略就是:适当关掉推送,偶尔放下手机,该摸鱼时且摸鱼。毕竟,生活是自己的,不是用来跟别人比较的素材。再说了,要是所有人都活成一个样板,这世界该多无聊啊!
好了,不说了,我的外卖到了,今天又是为GDP做贡献的一天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