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性这东西,向来是哲人与庸人共同咀嚼的老话题。咀嚼久了,未必嚼出真理,倒可能嚼烂了舌根。
我以为人性并非一池静水,而是流动的、变幻的、常自相矛盾的。同一人,可在晨曦中慷慨激昂,夜幕下又蜷缩于私利的壳中。这不是虚伪,实乃人性之常情。古人云“性相近,习相远”,大抵是说人性本有共通之处,而后天的尘世纷扰使之分道扬镳。这共通之处,未必是善,亦未必是恶,不过是一种趋利避害的本能罢了。
曾见街头有人施舍乞丐,铜板落入破碗的声响清脆,施舍者脸上浮起一层薄薄的光辉。这光辉是真是假?恐怕施舍者自己也不甚了了。人性中的善,有时不过是一时冲动的产物,如同春日的花,开得匆忙,谢得也速。而恶呢,亦未必是深思熟虑的果实,可能只是懒惰、怯懦或无聊的副产品。
现代社会将人性置于显微镜下,以为科学可剖析灵魂的每一纹理。殊不知人性最厌恶被剖析,它常在意识到被观察时悄然变形。那些号称看透人性的豪杰,其实多半是把自己的影子误认为人性的全貌了。
说到底,人性既非纯白,亦非漆黑,而是在灰调中洄游的鱼。我们苛责他人的“人性弱点”时,倒不妨先瞧瞧自己心中的暗角——那里或许正藏着同样的鬼魅。
承认人性的复杂与矛盾,或许才是对待人性最明智的态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