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忽然想到一件有趣的事:我们每个人的记忆,竟像是打碎的玻璃片,东一块西一块的,拼起来才勉强算个样子。
就拿我来说吧,我至今仍能清晰记起五岁时摔倒在泥坑里的窘态,却常常想不起昨天午饭吃了什么。这记忆的筛选机制,实在令人费解。大脑像个任性的仓库管理员,有些无关紧要的片段被他妥帖安放,而某些要紧事却被他随手丢在角落,任你翻箱倒柜也找不出来。
更有趣的是,人们的记忆还常常自我修饰。我曾与一位老友争论某次旅行的细节,他坚称当时下着瓢泼大雨,而我记忆中却是阳光灿烂。争了半天才发现,原来他记混了另一次出行。你看,记忆这东西并非铁板一块,它柔软可变,甚至会被悄悄篡改,掺入想象的色彩。这倒也不是说谎,只是大脑擅作主张地为往事补上了几笔。
这让我想到小时候玩的拼图游戏:零散碎片需得依着某种逻辑才能拼出全貌。而人生经历的片段,也正需要情感的线索去串联。某段回忆之所以深刻,未必因其本身多么惊天动地,而是它连带着某种气味、某句歌词、或是一瞬间的暖意,从而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。
记忆或许不够可靠,但正是这些零零碎碎、带着主观渲染的片段,构成了我们独特的生命故事。它不必完美,只须真实于我们的感受——就像一幅用零碎玻璃拼成的 mosaic,近看斑驳,远观却自成风景。
如此一想,记性好坏倒也不必太过计较了。只要那些温暖闪光的瞬间不曾湮没,便已足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