早晨起来,推开窗子,阳光斜斜地洒进来,照在书桌上那盆绿萝上。我望着它,忽然想到:这绿萝倒也活得通透,不争不抢,只是静静地生长着。人却总是忙忙碌碌,追逐着自以为重要的东西,反倒不如一株植物明白生活的真谛。
前日在市集上,见一老翁卖竹编物。他手法娴熟,竹条在他指间翻飞,不多时便成了一件精巧的物什。我问他:“编这些东西,不觉得枯燥么?”他抬头笑道:“每一根竹子都有自己的脾气,摸透了,便是知音。”这话颇有些意思。原来生活中最平凡的劳作,也藏着相处的哲学——不是征服,而是理解与适应。
都市里的人,常困于两点一线,朝九晚五,仿佛生活的全部意义就在于完成某种既定程序。然而某次加班晚归,我抬头望见满天星斗,忽然惊觉:我们终日低头赶路,竟忘了天空始终在那里,不言不语地广阔着。于是此后,我常提醒自己要“抬抬头”——物理上如此,心境上亦然。
饮茶时亦有趣味。初时只知牛饮,后来才慢慢学会品咂。一片茶叶,在水中的沉浮舒展,何尝不是人生的隐喻?我们都在生活的热水中翻滚,有的迅速释放所有滋味,有的则缓缓展开,保留余韵。急有急的痛快,慢有慢的从容,原本没有高下之分。
最妙的或许是,生活中的哲学并不藏在深奥的典籍里,而就在这些日常琐事中。它不要人正襟危坐地研讨,只待有心人在平凡处稍作停留,俯拾即是。
看来,做个生活的有心人,比做个学问家或许更难,也更有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