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年头,最奇怪的事情莫过于人们一边抱怨着"内卷",一边又争先恐后地往"卷"里钻。书店里堆满了《躺平的艺术》,可地铁上刷到的朋友圈全是凌晨三点的加班照。这种精神分裂式的生存状态,着实叫人啼笑皆非。
饭局上总有几个"懂王",从国际局势到小区物业,无所不通。他们说话时嘴角会不自觉地扬起四十五度,眼神里闪烁着真理在握的光芒。有趣的是,这些"懂王"的观点往往惊人地一致——都是上个礼拜某短视频博主的原创内容。信息时代的鹦鹉学舌,比从前更快更精准了。
相亲市场上明码标价的条件清单,读起来活像份采购合同。"985毕业,年薪30万+,内环有房无贷"之类的条款,让人疑心这是在找人生伴侣还是在招标。某次亲眼目睹两位阿姨交换子女简历时认真核对PDF文件版本,这场面荒诞得足以写入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》续集。
朋友圈里充斥着精心设计的"素颜照",滤镜厚得能防弹。真实生活被加工成连续剧,每个人都在出演自己人生的宣传片。有回看见某位晒健身照的熟人,照片里腹肌分明,现实中却连矿泉水瓶盖都要别人拧开。这种虚拟与现实的反差,简直比魔幻现实主义还魔幻。
最绝的是养生大师们,左手保温杯里泡枸杞,右手香烟抽得云雾缭绕。他们转发着"熬夜的十大危害",配文时间显示凌晨两点半。这种自相矛盾的生活方式,倒也算当代行为艺术的一种。
说到底,现代人活得像个人形WiFi,信号满格却内心掉线。我们用表情包代替表情,用点赞代替赞赏,用转发代替思考。当"已阅"成了最高规格的社交礼仪,或许该想想:我们究竟是在驯化科技,还是被科技驯化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