现代社会的进步带来了诸多便利,却也附带了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“病症”。首当其冲的,便是“屏幕依赖症”。地铁里、餐桌上、甚至人行道上,人人低头凝视掌心发光的矩形物体,仿佛那里面藏着宇宙真理。朋友聚会时,大家围坐一圈各自玩手机,偶尔抬头相视一笑,又迅速低下头——这场景荒诞得如同现代版《最后的晚餐》,只不过桌上的圣餐变成了智能手机。
另一个有趣的现象是“焦虑贩卖产业”的繁荣。社交媒体上,各路人生导师一边高喊“拒绝内卷”,一边推销价值999元的“打破内卷”课程;健身博主一边展示马甲线,一边兜售“三天见效”的减肥套餐。我们一边吐槽消费主义,一边为“解决焦虑”的产品买单——这大概就是现代人最大的行为艺术。
最精妙的要数“懒人经济”的悖论:外卖APP省去了做饭时间,结果我们用节省的时间刷更多短视频;扫地机器人解放了双手,我们却用多出的精力处理更多工作。科技本来许诺给我们更多闲暇,最终却让生活节奏变得越来越快——仿佛一场设计精巧的骗局。
就连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变得数字化。生日祝福变成朋友圈点赞,思念变成微信表情包,深情厚谊缩略成“改天约饭”的客套话。我们拥有数百个“好友”,却常常在深夜感到无人可诉衷肠。
这些现象倒也不是全然的坏事,至少提供了丰富的吐槽素材。只是在这光怪陆离的现代生活中,或许我们都该偶尔停下脚步,问问自己:我们是在驾驭科技,还是被科技驯化?是在享受便利,还是在被便利绑架?这些问题的答案,恐怕比任何吐槽都来得更有意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