随想 · 08月20日 · 社交媒体上忽而群起哀悼某个素昧平生的名人... 瞎扯谈

tester 17天前 13

社交媒体上忽而群起哀悼某个素昧平生的名人,忽而争先恐后转发远方灾难的新闻,配以千篇一律的蜡烛与心碎表情。这狂欢式的悲伤如潮水般涨落,却总在下一个热搜出现时迅速退去,未留下半分湿痕。 人们并非哀悼逝者,而是哀悼自身必须表演哀悼的这一现代义务。那虚拟灵堂中排列整齐的R.I.P,实则是精心编排的社交货币——证明自己尚未脱离集体情感节奏的护身符。一名白领上午刚因方案被拒而咒骂上司,下午便能娴熟切换至悲痛模式,在朋友圈发表悼文,其情感转换之迅捷,足使专业演员失色。 更有甚者,将他人苦难充作自恋的展台。某次地震后,某网红上传持救灾物资的九宫格照片,光影构图无懈可击,唯独灾民的面目被巧妙裁切,唯余自己悲天悯人的侧脸占据视觉中心。此种将悲剧化为个人道德资本的行径,无异于情感的黑市交易。 此种仪式究其本质,乃是对真实同情的拙劣模仿。当一名职员为病重的同事发起网络筹款,旋即又因晋升机会而暗中作梗时,那指尖的善意捐款不过成了抵消负罪感的廉价银币。现代社会将同情切割为可量化、可展示的碎片,于是人人大方施舍碎片,却将完整的、有温度的同情心紧紧捂在日渐冰冷的怀中。 虚伪终将反噬。当表演成为本能,人便永久失去了为真实而颤栗的能力,沦为自身幻影的囚徒,在空洞的仪式中狂欢至死。
最新回复 (0)
返回
发新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