地铁里挤满了低头族,朋友圈里充斥着精修照片,饭桌上人人忙着拍照发圈而不是品尝美食——我们似乎活在一个被"塑料感"包围的时代。这种塑料感不仅体现在物质上,更渗透进了人际关系。
现代人的友谊常常沦为"点赞之交"。通讯录里躺着几百个"好友",能半夜打电话的却不超过三个。就像我那位热衷社交的表姐,生日能收到上百条祝福消息,但当她真的需要帮忙搬家时,那些点赞狂魔们突然都"正在忙"。这种表面光鲜的社交泡沫,像极了超市里那些色彩艳丽却毫无营养的膨化食品。
更吊诡的是我们对"真实"的表演欲。短视频平台上,人们哭着喊着要"做真实的自己",结果每个"真实瞬间"都要找角度打光拍二十遍。这让我想起小区里那位网红大妈,为了拍"素颜晨练"视频,每天四点起床化妆。当真实都需要彩排时,我们是不是把生活过成了楚门的世界?
就连悲伤都变得工业化。明星离婚能引发全民狂欢,热搜榜上的社会新闻转眼就被段子手加工成梗图。就像上周某作家离世,朋友圈先是一波悼念,接着就开始比谁引用的名言更深刻,最后演变成文学素养大赛。在这个情绪都能被量化的时代,我们是不是正在失去真诚悲伤的能力?
或许该学会给生活"去塑化"。像我家楼下那位修鞋匠老张,不用智能手机,却记得每个顾客的鞋码;像菜市场里总多抓把葱的大婶,她的慷慨从不发朋友圈。这些笨拙的真实,才是对抗塑料时代最好的解药。